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信息化专家:精准防疫,推动跨区域人群健康信息共享

何雨生 健康智荟
2024-11-0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中央2月21日召开会议,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


目前,全国逐步开始复工复产,对疫情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理论上讲,经济活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员流动。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生活与疫情防控是矛盾的,人员的流动极易造成感染,新冠肺炎无症状传播者使防控更加困难。为贯彻中央“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人员流动和防疫”的矛盾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01

国内流动人员疫情

防控主要措施分析



我们假设:在新冠肺炎防控管理中,如果能够将病人全部隔离,切断全部传染源,就能够充分保护正常人群不被感染。但是,由于部分早期患者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即便有症状也与病毒性感冒不易区分,因而很难将全部患者与正常人完全隔离,目前只能通过隔离密切接触者来防止疾病扩散。将全部密切接触者找出来是必须、但又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尤其在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的时候则更加困难。


目前全国普遍使用两种方案:


(1)社区工作者上门测量体温的方法:新冠肺炎早期患者有一半以上不发热(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研究论文中的结论);另外,新冠肺炎发热病人中大多数都在医院隔离,院外低烧病人在寒冷的冬天,经过室外活动一段时间后,体温大多可以降到正常范围内;因而,大规模的体温检测效率很低,耗费人力物力很大。除此之外,目前全国还在普遍使用社区工作者入门登记基本信息的方法,大多数为手工登记,工作效率、信息利用率很低。


(2)按照病毒平均潜伏期设置隔离时期的方法:对于不同地区的人员流动,各地主要采用限制流动的措施。对于务工人员则采取定点接送,隔离14天后再工作的方法管控。另外有些地区采用居民原住地发放健康证的方法。这些方法既不精准、也不经济。


基于“管住重点人,放开健康人”的精准防治理念,“健康码”管控疫情在国内多个省市开始试用,得到很高评价。其基本方法是:用户通过手机登录健康码管理程序,录入自己的基本信息和与新冠肺炎有关的流行病学信息,系统对用户自动进行新冠肺炎风险评估,生成绿色二维码则为安全用户,黄码用户需要7天隔离,红码用户需要14天隔离才可正常活动。


以上这种方法比较传统的手工登记方法更加简单高效,且避免重复登记。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1)根据用户自己输入的信息,系统很难100%的准确评估用户患病风险;

(2)各个检查关口只是人工识别健康码,系统没有记录用户的任何流动性信息(什么时间去过什么地方,与患者接触情况如何),一旦用户发病,对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没有太大帮助,而流调是疾病防控最为关键工作。因而,掌握用户流动信息,成为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环节。


国内一些省市公交系统采取乘客扫描二维码的方法获取用户乘车信息。其方法是:公交车辆上贴上二维码,一车一码,乘客扫描二维码记录乘车信息。这种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获取用户流动信息的需求。目前,该方法仅限于部分城市的公交系统使用。



02

改进“健康码”应用功能



笔者建议,将“健康码”方法与公交二维码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除了记录用户的基本信息和防疫信息之外,也记录用户的流动信息。这种方法普及应用,就可以解决人群移动信息的完整获取问题。一旦发现病人,则可以根据完整的人员流动信息,将全部密切接触者查找出来并予以隔离。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限制大多数健康人员的流动、生活和生产活动。


“健康码”系统具备以下应用场景:


一是“一人一码一指数”:通过获取全部用户或高危用户活动的GPS数据,精确监控其运动轨迹,更加精确地发现密接者,计算出密接风险指数。


二是居家隔离人员管理:利用GPS信息限制居家隔离用户擅自外出活动,因为用户不带手机无法通过扫码进入办公场所、其他社区。


三是单人分区域精准管理:对于潜在高危人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用户患病风险值,限制其活动范围,如有一定风险的人员可以进入全室外空间的公园,试图进入餐厅、超市、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地时,系统根据规则提示守卫禁止其进入。


四是动态更改用户权限:随着密切接触者按照规定完成居家隔离,系统可以逐步修改其风险值,并提示用户增加的可供活动的范围。


积累了海量、准确用户扫码位置数据,结合确诊、疑似、密接人员的疫情数据,系统可以通过自学习不断提高用户患病风险值预警的精度,帮助地方政府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更加精准地隔离密切接触者,同时允许健康人群可以放心地、自由地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还有部分不使用智能手机,或不具备足够信息素养的人群(如:高龄老人、婴幼儿等)。建议由其抚养人、监护人代为注册,陪同出行时出示。这部分人群如果单独活动,则需要使用打印出的静态二维码(自动附带个人姓名等身份信息),由管控人员扫描通过。


除抚养人、监护人外,街道、社区工作者也可协助这部分人群开展信息验证、打印等工作。“健康码”系统在启动初期工作投入量大,但大规模普及应用后,新增工作量将会大大减小,且项目建设收益将大大提升。



03

推动跨区域健康数据共享



经济活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分的人员流动,但人员流动极易造成疫情复发,目前国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健康码尝试解决跨区域人类流动问题,但凭借用户自己输入的信息评估用户染病的风险度很难准确。


我们前面介绍的改进二维码应用技术如果在全国推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系统可以准确的提示该用户密切接触的风险度供用户到达地区参考,决定安全放行还是需要隔离观察,这样就可以完全放开跨区域的人员流动。对于二维码应用不好的地区,系统可以自动提示为高风险地区,从而减少或禁止人员跨区域流动。


这种跨区域人员健康信息共享依赖于信息的标准化和交换规范,这是我们很长时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次严重疫情会倒逼我们必须尽快解决,否则,跨区域人员流动就无法实现。我们应该从“跨区域定点专车接送农民工”花费巨大代价,看到“健康码”系统需求的迫切性。


从更长远而言,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ID一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工作。借助这次疫情管控力度,可以通过统一的用户二维码管理,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个难题。“健康码”有望发展为居民的统一身份ID,成为居民的电子身份证明,进而衍生出各种功能:跨区域医保结算、跨区域警情通报、跨区域社保服务、跨区域电子病历和病历摘要交换等等。这种依据不断增长的需求,自下而上自然生长的系统,比较自上而下设计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更有生命力。



04

“健康码”系统:组织与管理创新



下一步,建议在政府协调下,有关互联网平台、城市电子政务平台能够打破“公司墙”“行业墙”,以免各自为战,导致系统之间无法兼容,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用户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从而破坏流行病学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导致所有系统不能真正发挥最大效益——流行病学信息的漏洞有可能再次造成疫情局部流行!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既不要放任自流,也不要搞政府大包大揽、系统门类“一刀切”。公司是最有活力的实施力量,可以保证实施质量和速度,可以确保系统尽快应用,并及时得到维护。但是,参与公司过多会导致数据交换和汇总困难。建议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选用一家公司的系统,以保证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


建议由各地区抗击新冠肺炎指挥部总体负责,并有主管领导亲自参与,当地卫健委参与需求分析,当地卫健委信息中心参与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安全标准,当地疾控中心参与提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汇总需求。在各地区试点应用同时,建议国家电子政府/数据管理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尽快参与协调,制定跨地区数据交换标准,以支持人员跨地区流动的防疫数据交换。同时,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建议各省级人民政府尽快为“健康码”推广制定可快速、便捷、“傻瓜式”操作的指引,尤其是避免用户身份信息、健康信息、支付信息出现隐私泄露或违法使用行为,从而确保项目标准化、系统安全性、数据开放性。


目前除湖北省之外,全国其他地区新发病例极少,应该积极尝试该方案,以恢复人群流动性。湖北省、武汉市尽管还不到放开人员流动的时机,但应用二维码技术管控流动人员(防疫人员、在岗工作人员等)信息对防疫仍有重要意义。随着湖北省、武汉市发病人数逐渐减少,今后也要逐步恢复人员流动,“健康码”系统的项目效益也将逐步凸显。


需要强调的是,建议试点地区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大多数城市居民扫描家门口、单位门口张贴的二维码,在非高峰时段注册个人账户,务必杜绝各个小区入口处出现人员聚集扫码注册的情况,避免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作者信息



何雨生 66岁 党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 原主任 研究员

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委员

原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中国数字医学杂志副主编

原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卫生信息技术协会监事长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1987年至1988年,曾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医学信息学和医学专家系统。


1995年,承担国家85攻关课题-“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的临床实施项目,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持建成国内第一个大型医院信息系统。在医学信息学领域开展了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多部医学信息学专著的编写工作,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过几十篇论文,参加多部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制定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电子病历、医学决策支持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

2013年至2014年,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洛杉矶克莱尔蒙特大学开展合作科研,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从事医学本体研究,任中医信息共享工程研究项目顾问,目前从事基于医学知识模型的电子病历知识图谱研究。


(本文仅代表发言专家的个人观点,与“健康智荟”编辑部立场无关。)






何雨生 | 作者

梁嘉琳 谢宇 | 责任编辑

 龚子怡 | 视觉设计


征集启事

         -疫情防控“金点子”征集工作-

闪耀中国大健康学人的智慧之光


疫情依然严峻。作为大健康行业第一个学术思想平台,“健康智荟”上线以来,在“卫生法学界建言支持地方依法行政”“专家呼吁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共享”等方面引发相关领域领导、专家的共鸣,也很荣幸得到大家的宝贵关注与支持。


为更好的汇聚各学科、各行业的思想力量,实现“学术战疫”总目标,编辑部决定发起“疫情防控‘金点子’”在线征集计划。正如《发刊词》所说,在这个由大健康行业中青年学人业余运营的公益平台上,“没有等级制,没有‘鄙视链’,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我们希望,围绕疫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每一个合理化建议都能得到充分重视,转化落地。


请点击屏幕左下角“阅读原文”,在问卷页面,填写建议内容。


“健康智荟”编辑部

2020年2月6日


往期推荐

1.独家 | 向“空降”湖北的王贺胜等同志反映:疫情危机与对策

2.反思 | 以极致的专业坚守,不辜负李文亮医生活过的世界

3.独家 | 一批中西药抢在疫情应急审批期间上市,这样好吗?

4.独家 | 公共卫生“数据烟囱”林立,应对传染病孤军奋战

5.独家 | 心理援助:部分人处于崩溃边缘的“第二疫区”

6.卫生法学界:不宜对春节后返城人员“一刀切”大规模集中隔离

7. 卫生法学界:政府公布新冠病毒确诊感染者居住大致地区

8. 卫生法学界:防疫应急管理,须避免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

9.【防疫宝典】当遇到应急管制时,你可以在这里查到法律/政策依据

10.心理学界倡议:当方舱医院跳起广场舞,如何支援入驻医患?





学术交流 

梁老师 23317472(微信号)

授权转载

龚同学 Aimhunter(微信号)




  联系研究成果团队

      本文作者团队

      加入读者社群

请长按扫码


点亮“在看”,与更多人分享你的看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健康智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